当前位置: 首页» 时讯

中石大教授获SEG 2025年度雷吉诺德·范信达奖

8月26日,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EG)在美国休斯顿举办2025年度颁奖典礼。中石大地球物理学院教授刘洋获2025年SEG雷吉诺德·范信达奖(Reginald  Fessenden  Award),以表彰他在地震波动方程吸收边界条件和有限差分正演研究中所取得的里程碑式贡献。

在吸收边界条件方面,刘洋提出了混合吸收边界条件,通过在内部区和边界之间引入过渡区,在过渡区使用波动方程和单程波方程计算波场并进行加权,使得波场从内部区经过渡区平滑变化到边界,从而获得很好的吸收效果。后来他又提出改进的混合吸收边界条件,主要包括两个策略,一是将边界从一个网格点的厚度扩大到多个网格点,二是将加权系数随位置的线性变化发展为非线性变化,进一步提高吸收效果,混合吸收边界条件具有易于实现、吸收效果好、额外所需内存和额外计算量较小等特点,求解格式为显式,适用于不同类型波动方程及不同类型数值解法。

在有限差分正演方面,刘洋研究了提高地震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精度、效率和稳定性的方法,发展了基于声波、弹性波时空域频散关系的有限差分方法,将十字形空间差分算子发展为菱形空间差分算子,有效提高有限差分正演精度,他提出了在低速区采用长空间差分算子、高速区采用短空间差分算子的自适应可变空间算子长度方法,有效提高有限差分正演效率;提出了优化有限差分方法来减小空间差分算子长度,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出基于稳定性条件先验约束的计算空间差分系数方法,有效提高有限差分正演的稳定性。

刘洋在波动方程正演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与关注。关于混合吸收边界条件的研究成果,被SEG主办的期刊《The  Leading  Edge》报道为地球物理亮点(Geophysics  Bright  Spots)(2010),被SEG出版的专著《3D  Seismic  Survey  Design》(2012)和《Seismic  Inversion》(2017)以及Springer出版的百科词典《Encyclopedia  of  Solid  Earth  Geophysics  (2nd  edition)》(2020)介绍与推荐;2篇正演论文入选SEG出版的地球物理再版系列书《Numerical  Modeling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Gridded  Two-way  Wave-equation  Methods》(2012);关于混合吸收边界条件、提高有限差分正演精度和效率的论文成果,被来自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巴西、瑞士、希腊、印度、墨西哥、沙特等多个国家的学者研究、应用和发展;15篇正演论文得到地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70余家国际SCI期刊论文他引。

刘洋长期活跃于SEG。2015年担任SEG旗舰期刊《Geophysics》副主编并负责地震波正演方面的论文,2021年晋升为助理主编,2025年晋升为高级助理主编,目前担任SEG Global董事会董事和SEG中国指导委员会委员;曾担任SEG大学与学生项目委员会委员(2014-2023)、SEG研究委员会委员(2015-2023)、SEG提名委员会委员(2020-2022)、SEG理事会成员及SEG第11区代表(2020-2022)等,曾获SEG奖学金(1996-1998)、SEG特别表彰奖(2021)。

SEG是致力于推动应用地球物理学发展和教育的全球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于1930年,总部位于美国,全球会员3万余人,分布于130多个国家。SEG于1961年设立雷吉诺德·范信达奖,旨在表彰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作出特殊技术贡献的人,包括发明、理论或概念上的创新与进步。该荣誉的首位获得者为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本诺·古登堡(Beno  Gutenberg),雷吉诺德·范信达是无线广播之父,地球物理领域“反射地震勘探”概念的发明者。


(编辑  李煜)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