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大学生】油脉相连 青春共答

胸怀“能源报国”之志

石油,被誉为“工业血液”,在发展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资源严重短缺,当时年产量仅有十几万吨,缺油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为满足国家石油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石油人才,1953年10月1日,1000多名师生在北京海淀九间房(地名)的一块荒地上,举行了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的开学典礼,由此揭开了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序幕。

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中国能源事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专门人才,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

国土广袤,既装得下万物山河,也盛得下炽热青春。作为一所能源特色鲜明的高校,在70多年的办学治校过程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简称“中石大”)始终引导莘莘学子以服务国家能源需求为己任,将深厚的报国之志融入青春热血之中,“能源强国 能源报国”成为一代又一代石油学子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2020年,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首届118名留疆毕业生在离开母校之际,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在大学四年间学习和思想上的收获,表达了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坚强决心。同年7月7日,一封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的回信从首都北京出发,跨过天山山脉,穿越胡杨林海,送到了留疆毕业生们的手中。在信中,总书记肯定了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人生选择,殷切期望同学们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5年来,中石大始终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办好能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时代新人的根本遵循。学校勇闯边疆高水平大学建设新路,全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谋划克拉玛依校区与校本部差异化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克拉玛依校区办学水平,将其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切实将学校办学积淀转化为校区发展动能,全力支持校区服务和融入新疆工作。为了更好地激励毕业生留在西部建功立业,中石大通过创设回信展览、校园原创舞台剧、足迹寻访等形式,坚定学子担当使命的信念,树立志愿扎根基层、建设边疆、发展边疆的远大抱负。通过聘请劳模导师、企业导师,邀请知名校友返校交流、开展职业体验行活动等形式,增强同学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构建 “就业育人共同体”,实施“六个一”就业帮扶计划,打造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努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留疆毕业生胸怀“能源报国”之志,把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化作攻坚克难的澎湃动力,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加油”“争气”。他们似戈壁胡杨,如沙漠红柳,向下扎根,向上成长。截至目前,克拉玛依校区5届4005名毕业生中,有1321人选择在新疆基层就业,其中,非新疆籍学生占比超过80%。

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只有贴近草皮,才能看清草根,真正找到自己想要扎根的土地在哪里。来自四川绵阳的何柏言,目前在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油田工艺研究所工作。有人问他,从山清水秀的内陆来到荒凉的戈壁滩,会不会有心理落差?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首届留疆毕业生之一,能在人生选择最重要的时刻,被总书记肯定自己的理想和行动,让何柏言坚信自己是被寄予厚望的。凭着这股子“一定要在油田干出点名堂来”的劲头,2023年,在油田生产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何柏言与同事们利用物联网工具,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开展了智能工况诊断分析与应用,让大数据在机采工况诊断方面发挥了辅助决策作用。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在傍晚的戈壁滩上,看着晚霞把人和抽油机都包裹成金色时,何柏言觉得那是专属于石油人的浪漫。

收到总书记回信,校园里洋溢着满满的兴奋,老师同学们围在一起激动地分享着喜悦之情。.jpg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王良哲来到了吉木萨尔页岩油开发第一线。4年多的工作,让他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科研骨干。陆相页岩油是中国陆上未来剩余石油资源的主要接替领域,是我国今后重要的战略资源。区别于美国的海相页岩油,想要实现效益开发,我们必须走一条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路。由于缺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作业区前期投产的水平井缺少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产能建设过程中压裂采油窜扰频发,严重影响了重点工程的建设。针对进一步提高页岩油优质储层钻遇率等难题,王良哲毅然担当勘探突击小组组长职责,他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扎进现场开展研究分析,将专业知识与吉木萨尔页岩油的实际相结合,连续奋战147天,终于厘清了页岩油藏的开发规律,优化制定出页岩油藏水平井全生命周期工作制度,将优质储层钻遇率提高至87.3%,平均每口井全生命周期可多产原油2000吨,促进了页岩油藏的效益开发。

在中石大求学的4年,石油精神给王良哲他投身新疆基层的勇气和动力.jpg

中石大1032名师生簇拥着“艰苦奋斗”彩车,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JPG

大四找工作时,魏鹏飞被学校的那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宣传标语所深深触动。他决定留在新疆,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为西北油田采油四厂的一名工程技术员,他主要负责顺北油田超深井的修井工作。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顺北油田,终年被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和戈壁所包围,如果没有石油人的到来,这里大概只能听到风沙流动的声音。夏天,沙漠的太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冬天积雪最深时能没过人的小腿,除了天空、大地和井架,最常看到的就是稀疏耐旱的梭梭树和芨芨草。这里一年有200多天刮沙尘,不少工作人员的电脑键盘被风沙灌满后按动不了,不得不配上备用键盘。令魏鹏飞印象最深的是,一天他刚爬上钻井平台,一场沙尘暴就刮了过来,顷刻间,井架被沙尘覆盖,四周昏天黑地,就连相距不到50米的值班室也看不清。

魏鹏飞形容自己的工作像是油井的“医生”,“普通的井筒堵塞问题,给它‘吃点药’就治好了;严重的井筒破损,就需要做‘外科手术’。”自2023年初投入“深地一号”建设以来,他便成为深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排头兵,参与过数十口井的修井工作。大部分时间,他都会驻扎在井上,最忙碌时,曾和同事们在一口井连住八九十天。2023年11月15日,中国石化“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获得高产油气流,该井完钻井深达9432米,刷新亚洲最深井斜深和超深层钻井水平位移两项纪录。

克拉玛依校区软件工程专业的2023届毕业生王景琦,目前在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信息管理站工作。进公司实习的第一天,王景琦就闹了个笑话。当听到师傅说要带他去查某区块新油井的参数时,他马上戴上安全帽准备出发。师傅看到诧异地问:“就是去楼下的中控室查看,你戴安全帽做啥?”在中控室,王景琦看见了密密麻麻的现场参数,抽油机的监控画面实时显示在屏幕上。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油气田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便利,认识到油田数字化对稳产增产的重要意义,更体会到现代化油田必将为个人发展提供广阔天地。

“留学中石大”品牌建设

中国和中亚国家山水相连,友谊深厚,命运与共。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间,中国与中亚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各领域合作驶入快车道,给双方人民带来福祉。在中石大读博的中亚留学生们决定给习近平主席写一封信,讲述他们在华留学生活情况,表达努力学习、加强合作,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决心。同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鼓励他们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年两次回信中石大学子,其中既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外青年的深切关怀,也饱含着对中石大办学追求与育人成效的褒扬。

中石大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两封重要回信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围绕服务国家教育强国、能源强国建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将学习宣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与“留学中石大”品牌建设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国际胜任力和来华留学教育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开设“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加大力度选派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邀请国外学者专家做客海风讲坛,创新举办俄罗斯、阿塞拜疆、阿联酋、厄瓜多尔等多场“碳中和、能源绿色转型与国际胜任力”双向夏冬令营,促进中外智慧交流,提升师生全球视野。创新设立“石油工程+阿拉伯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开展“专业+智能”“专业+‘双碳’”课程改造。

两年来,学校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教育领域开展合作共建,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土库曼斯坦卡卡耶夫国际石油天然气大学协商共建“中土联合能源教育中心”,探索“能源+中文”联合培养新模式。与全球22家智库单位联合发起成立全球能源转型智库合作网络,努力为中国和世界能源安全、能源转型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方案。

为稳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学校启动实施了一批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和使馆项目,新增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生源,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建立国际学生生源基地,国际学生项目、规模、国别实现新突破。截至目前,中石大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050人。最近2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增长24.26%,其中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占比显著提升。

“一带一路”的使者

为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中石大以“践行回信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从感知中国传统文化、讲好能源故事、读懂中国发展三个维度,围绕“课程”“师资”“基地”“活动”四个方面,组织开展涵盖乡村振兴、支教帮扶、中国式现代化等多主题、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中外民心相通的友谊使者。

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中亚留学生中,有一位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小伙子,名叫若贺曼。如今他已在中国学习生活了15年。2010年,得益于中土联合招生项目,16岁的若贺曼与其他14名土库曼斯坦高中毕业生通过多学科笔试、口试,来到中国留学。在中石大学习的10余年间,他先后完成汉语预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及企业管理硕士的学习,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切身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国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些年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额不断攀升,很多土库曼斯坦物流公司都希望和中国做生意。小到手机、电脑、电器,大到工厂炼油设备,我们周边的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若贺曼决定更换赛道,他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希望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探索中国模式中蕴含的制度优势。

2024年博士毕业后,为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重要复信精神,更好地向中外学生介绍中国及中亚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若贺曼选择留校,在中石大国际教育学院负责来华留学生教务和对外汉语教学管理工作。他希望自己能以来华留学生校友和学校教职工的双重视角,为提升中石大对外汉语教学培养质量建言献策,介绍更多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特别是中亚来华留学生到中石大学习。

与若贺曼不同,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木哈是被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吸引来中国学习的。由于父亲在当地一家中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木哈从小就有许多机会接触中国人。在他的印象里,中国的叔叔阿姨总是那么温暖而友好。来中石大留学后,木哈十分关注中哈能源合作,他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与哈方企业代表共探能源发展前景。木哈还利用假期,主动参加了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公司能源生产一线的实习实践,深化对两国能源合作的理解。

作为一名石油工程专业的留学生,来自科摩罗的留学生哈森曾跟随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到大庆油田。当迎着凛冽的寒风站在大庆油田的井架旁时,尽管穿着厚厚的棉衣,哈森的身体仍被冻得不自觉地发抖。没过一会儿,他发现自己的睫毛和眉毛上竟结了一层冰霜。哈森无法想象,当年那些中国的石油工人是如何在这般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排除万难寻找石油的。在油田,哈森与所有中外石油学子和石油工人们共唱了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那一刻,在场的中国同学和外国留学生,都找到了一份属于石油人的共鸣。

科摩罗的石油工业蕴藏着无限潜能。哈森希望自己能在中国学习先进的石油开采技术,待学成后为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促进国际能源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封回信串联起山水相连的深情厚谊,更激励着丝路上的中外青年担当使命,逐梦前行。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加快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奋力交出“建设教育强国,中石大何为”的新答卷。


(编辑  刘晓琳)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