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见新闻】深度对话|张来斌:国之所需 我之所为
发布时间:2025-03-14 | 来源:育见新闻 | 浏览量:
四十年科研攻关
他用创新守护国家能源安全
十六载校长之路
他以远见铸就特色化教育之路
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他怀赤诚之心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心怀“国之所需”
践行“我之所为”
“育见新闻”专访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
张来斌
高教名师 探索特色之路
1978年,17岁的张来斌考入华东石油学院,从此与石油事业以及这所大学结下了一生情缘。从本科到博士,从留校任教到成为校长,张来斌在教育领域深耕四十载,始终如一地播撒着教书育人的种子。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张来斌积极推动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将传统石油学科与数字化趋势结合,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他说,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不变,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把人工智能的冲击化成对高等教育核心职能的支撑。“高等教育不光是知识传授,它还包括能力培养,比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动手能力,还包括价值塑造,那这一块我们的老师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期间,他提出“石油石化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等核心理念,不断思考探索高校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张来斌在油田勘探现场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育见新闻:在您深耕石油这个领域之后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像“石油石化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而且也主张高校要特色化的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念?张来斌:首先我讲特色化发展,因为任何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它都很难保持它的前列地位。因为一旦同质化以后,就很难体现你的学校的水平。我必须要坚持为石油服务这样一个特色,除此之外我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也出台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政策。
育见新闻:您说到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校特色化发展,如何为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驾护航?张来斌:你要随着国家的需求,随着世界整个的大趋势发生变化。国家的需求是到2035年建设现代化的强国,世界的发展趋势一个是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另外一个是低碳化转型,绿色化发展。所以我觉得把这一块结合起来,就是把国家的需求和世界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学校要坚持特色、坚持传统,也就是叫强优的同时,我们还要拓新,主要就是围绕着国家的需求、围绕着世界整个的发展趋势来做。
(校长公开课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科研报国 筑牢能源防线
从本科学习的机械工程专业,到从事一生的油气安全领域,张来斌的科研生涯,始终与国家能源安全紧密相连。近40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重点研究项目30余项,率领团队在油井管损伤巨磁阻磁记忆检测诊断技术、油气站场动力机组精确诊断预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用成果筑牢国家能源防线。
育见新闻:您主持的油气安全系统故障诊断方面的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这项技术是怎么样从实验室最后能够走向应用的?张来斌:实际上是应该从应用走到实验室,然后再走到应用。有这样的难题在这,就需要我们去解决,所以我们经常也说叫企业出题,学校解题。你比方说我们钻杆的这种检测,虽然你看起来钻杆很粗,但是在一万米这个长度来说,它就是很细的,像面条一样,所以我们就研发了怎么样去在现场去检测钻杆还能不能用,还能用多长时间等等的技术。
(张来斌院士团队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科研条件的提升,让技术突破成为可能,对于新时代的科研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几十年来不变的,是科研人爱国报国的初心。
育见新闻:您当时做科研的时候挑战是什么?和今天的科研挑战一样吗?张来斌:那还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时的条件肯定不如现在,但是当时的人才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条件好了,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也很难说他是机会还是难度更大。反正总体来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我觉得它是三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时代,你得赶上好的时代。第二是你有平台,包括你学校是什么样的一个平台。第三个就是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经费、人力。如果这三个方面都成熟了,就更好。
育见新闻:但我相信有一些东西可能是一以贯之,从来没有变过的,您觉得是什么?张来斌:那就是这种所谓的家国情怀吧,就是大家都希望中国能变得越来越好,国家能变得越来越强,这是大家所期盼的。这也是我们这几十年来一直追求的,无论是科研也好,还是人才培养也好,我们都是一以贯之的。
(张来斌院士和学生在一起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青年培养 力量薪火相传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多年来,张来斌培养硕士、博士200余人,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专业人才。他尤其关注青年成长:“青年是未来的希望,应该把更多资源、精力、财力放在青年身上。”“青年人现在的状况和水平就决定了学校20年后的状况和水平。所以对青年人无论如何重视不为过。”张来斌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扎根一线,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智慧与力量。“我有一个博士生毕业以后就去了国家管网,他一直在基层干,在西部这个战场上一待就十多年。他的家庭整个都在北京,但是他为了事业一直在那干,那现在成长起来很快,已经是挑大梁了。我觉得他们能够成长成才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一个要紧密围绕着国家的需求来做这个事儿。第二个要有好的平台,第三个要长期扎根在一线,扎根在基层。”对未来的青年一代,他也给出了殷切寄语:“我觉得青年现在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我们国家也有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的发展目标在这。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利用这样的一个好的机会,来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同时,作为我们老一代人,应该为青年人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支持。”
(张来斌院士团队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科学家、教育家、参政者……多重身份下,张来斌始终践行“国之所需,我之所为”的信念。他曾说:“无论是求学、任教还是治学、治校,石油行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石油人强烈的家国情怀,深深镌刻在我的基因里。”如今,他的学生们已接过接力棒,扎根能源一线,响应国家需求。正是这份薪火相传的力量,让中国能源安全有着更加坚实的未来。
详情见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dE0uCNVYZss1VaaJ1R5g
(编辑 刘晓琳)